推薦產品
空氣源熱泵等清潔供暖市場前景廣闊,做好還要抓住關鍵點
導讀
近日,記者從國家節能中心了解到,中國、丹麥正聯合為陜西省銅川市提出區域能源及節能改造綜合性規劃方案,預計在6月底前完成對數據資料的分析和完善,改造完成后,將作為中丹清潔供熱合作的典型案例進行推廣。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清潔供暖,相關政策頻出,并構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獎勵體系,行業多位專家表示,我國清潔能源供暖仍任重道遠。
地熱供暖包括地熱水的直接供暖,還包括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和空氣源熱泵,雄安新區已成為地熱供暖重要試點,北京周邊的農村也在大量推廣空氣源熱泵。
文 | 董欣
中國能源報記者
市場巨大
“在供熱供暖領域,清潔能源替代污染的散煤燃燒是解決大氣污染的重大舉措。我國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清潔供暖,啟動了一批風電供暖示范工程,加大生物質能供熱技術項目推廣應用,啟動了一批地熱、風能供暖項目。”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2018中丹可再生能源清潔供熱高峰論壇”上表示。
風電供暖早在7年前在吉林進行試點,已在新疆、山西、內蒙古等地已經開展了眾多風電供暖項目,建立了政府、電網企業、風電企業和供暖企業四方交易機制,全國風電供熱面積總計達500萬平方米。
生物質能是為中小城市提供供熱,解決散煤污染的重要措施。今年1月,我國啟動了全國“百個城鎮”生物質熱電聯產縣域清潔供熱示范項目,136個示范工程供暖面積將達到9000萬平方米。
地熱供暖包括地熱水的直接供暖,還包括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和空氣源熱泵,雄安新區已成為地熱供暖重要試點,北京周邊的農村也在大量推廣空氣源熱泵。
按照10部委聯合下發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暖規劃(2017—2021年)》,我國清潔取暖率要在2019年達到50%,2021年達到70%,其中可再生能源供暖的目標是地熱10億平方米、生物質21億平方米、太陽能5000萬平方米。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相關報告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供熱“量大面廣,市場巨大”,2017年我國可再生能源供熱利用量為7484萬噸標準煤,其中太陽能達到5734萬噸標準煤,地熱達到1250萬噸標準煤,生物質能500萬噸標準煤。
“地熱能成為供熱市場增長的主力,太陽能自2014年市場連續下滑,年均降幅超過15%,生物質能近兩年來有所增長,但總體來講,與目標差距較大。”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提高能效是關鍵
“供熱是人民生活和眾多生產活動的基本能源需求,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費中供熱占 50%左右。”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聯盟理事長陳小平告訴記者,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可再生能源供熱納入地區能源發展的總體戰略和規劃。
丹麥是世界上能源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區域供熱被視為丹麥綠色轉型的基石,2013年起,中丹兩國政府就在清潔供熱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簽署系列備忘錄和合作綱要,推動清潔供暖發展。
“63%的丹麥家庭通過區域供熱采暖并獲得熱水,約60%的電力來自熱電聯產。區域供熱和熱電聯產系統的高效性和靈活性,是丹麥2050年擺脫對化石燃料依賴的關鍵。”丹麥能源氣候和建筑部長Lars Chr.lilleholt認為,不同供熱方案的綜合分析顯示,區域供熱在許多地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丹麥還因此通過了相關供熱法案。
“區域供熱和熱電聯產的廣泛使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丹麥能源公用事業與氣候變化部相關人士介紹,德國也約有14%的用戶在區域供熱系統中,并將繼續擴建相關基礎設施。
國家節能中心數據顯示,我國北方地區城鎮采暖面積達120億平方米,其中城鎮集中供熱面積為71億平方米,采暖用能超過1.8億噸標準煤(燃煤約占90%)。“北京冬季供暖大部分仍舊是集中供暖,按平米收費,節能的熱情自然不會太高。”丹佛斯供熱事業部中國亞太及印度區總裁于泳溟坦言,我國仍舊以集中供暖為主,但在努力推進供熱計量改革。
如何提高能效?“需要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一些供暖技術已具備競爭力,但仍需要政策支持。好產品是基礎,系統設計是關鍵,要能與常規能源系統互補運行,實現經濟性的優化和準確的熱力計量。”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訴記者。
生物質受期待
“從生物質能特性以及國外實踐來看,清潔供熱是生物質能的最優方向,無論是生物質熱電聯產,還是以生物質原料、成型燃料、生物質燃氣等為燃料的鍋爐供熱,生物質能具有先天的優勢。”陳小平分析。據測算,中國可再生能源潛力可達 30 億噸標準煤以上,單是可作為能源利用的農作物秸稈及農產品加工剩余物、林業剩余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與有機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年供熱潛力將折合4.6億噸標準煤。
近兩年,生物質能利用率也呈上升趨勢。今年一季度,全國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99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1575萬千瓦,同比增長24%;發電量17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1%。
“國家有關部門始終沒有明確生物質發電、供熱行業的排放標準,造成一些項目審批工作困難。”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生物質仍舊面臨排放標準不明、依賴發電補貼、供熱盈利模式尚處探索階段等問題。
針對近期引起光伏行業“巨震”的“531新政”,該人士認為這是一個“警示”,生物質能源要突出環保民生屬性,亟需加快由單純發電轉向生物質熱電聯產或生物質供熱(冷)方向轉變,再向綜合能源服務方向升級,向供熱為主、發電為輔的運營模式轉型。“期待生物質能在清潔供熱、大氣污染防治、精準扶貧和解決民生問題上有更大作為,北歐四國的生物質能供熱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他說。